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种田文 -> 明末称雄全文免费阅读

第436章 大凌河失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关外,辽西。

    浓浓的大雾迷漫着,远处传来马铃声,越来越近。

    大凌河西岸矗立的大凌河城上,两名站在敌楼里面值岗望哨的士兵听到铃声,连忙打起了精神。

    “听见没?”一人站起,凑到敌楼的窗口往外看去,可是雾太浓,什么也看不到。

    另一人也凑到窗口,“好像是马铃声,估计又是吴家军。”

    “真弄不明白这些家伙,隔三差五的就跑来要粮,每次来又没人理他们,还是一次次来,今天还这么早就来了,真是。”

    他的同伴搓着手接话,“是啊,朝廷都已经裁撤了这锦州和广宁两镇了,可你说他们怎么就还一直这样拒不解散呢。说来也挺不容易的,朝廷断他们粮断他们饷,他们居然还坚持了一个冬天,今天这么早就来了,估计他们肯定是抗不下去了。”

    “那怪谁,吴三桂还真当自己是国姓爷了。国姓爷那是先皇亲封的辽东王,全凭真本事一刀一枪打下的爵位,是斩杀鞑子皇帝,包围鞑子都城换来的。可吴三桂凭什么也想当辽西王,他光靠着吴祖两家的将门名声,靠着他们吴祖两家的子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提督,可除了袭击鞑子斩首了千把首级外,他还打过什么胜仗吗?义州之战,大败而归,害得朝廷之后有了松锦大败,要不然,当时郡王都已经攻破盛京了。”

    那名士兵豪不客气的说道。

    “可不管怎么说,吴三桂在辽西还是很有声望的,他手下两镇握着十万兵马呢。现在他跟朝廷杠上了,拒不听调入京,不肯交出两镇兵马裁并,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结果。我估摸着,最后朝廷肯定还会做些让步的,起码两镇总会保留一镇吧。”

    他们谈话的时候,马铃声越来越近,一支马队终于穿出大雾。出现在了大凌河城下。

    当初朝廷裁并锦州镇,把锦州镇的防区一分为二,大凌河以西归入宁远镇,以东划入广宁镇。后来祖大寿拒不听令。秦良玉亲自率兵前来接收防区,祖大寿与秦良玉对峙了几天,最后虽然不肯听令裁并兵马,却也还是带兵退出了锦州,退入了大凌河以东的吴三桂广宁镇内。

    自那时起。宁远镇也就接管了原来锦州镇的防区,控制了大小凌河一带的锦州、义州和大凌河城等诸城堡。

    之后朝廷再下令裁撤广宁镇,吴三桂拒不接受,还挑起边衅,岂图要挟绑架朝廷。不过最终明清两边都不想开战,最终吴三桂被夹在中间骑虎难下。但从那时起,虽然朝廷断绝了广宁的粮饷,可吴三桂也实际控制着大凌河以东的地区。

    一直到现在,广宁镇都处于一个奇特的状态,依然打着明军的旗帜。却又不听朝廷调令。而朝廷除了断绝他们的粮饷,并没有后续的动作,似乎无力控制。

    在这种奇特的形势下,秦良玉卸任,左良玉带着一万河南兵前来接任关外提督兼宁远总兵官之职。

    来关外,本非左良玉自愿。等他到了关外后,才发现局势远比他预料的还要坏。

    吴三桂和祖大寿控制着大凌河以东地区,完全是不听调也不听宣了,却拥着十万之众。而他这个关外提督,虽然名义上是整个关外军区武将之首。可实际上能控制的只有他带来的一万人。

    名义上,关外军区现在只剩下了两镇兵马,宁远镇和旅顺镇。但实际上,镇江镇裁撤掉的只是番号。旅顺镇实际上拥有着六万的兵力。而宁远镇的情况也比他预料的要复杂,秦良玉任关外提督之时,手下的宁远镇,实际上基本上就是楚军兵马。

    整个宁远镇三万人,有两万是楚军。秦良玉卸任时,把许多川兵给遣散回乡了。剩下的都是楚军。而且在宁远的后面,驻守山海关的也早换成了楚军。

    京军经过几轮整编后,控制着昌平山海关等京畿外围的是卫戍军,山海关守军隶属卫戍军,却是一支纯楚军。加之在觉华岛、秦皇岛等地驻守的北洋水师。

    整个关外,楚军有水陆十万之众,吴三桂和祖大寿也有十万辽兵,反而倒是他这个新任的关外提督,却只有手上一万人的实际控制权。

    带着一万人马,却夹在二十万楚军和辽军之间,全都是并不把他当成上司的属下,左良玉觉得很后悔来了关外。

    思来想去,他觉得他动不了楚军,楚军不但实力强大,而且刘钧还掌控着中枢,跟刘钧对着干,那刘钧随时就能用朝廷的命令弄的他无反抗之力。最后,他觉得唯一能改变眼下局势的,也就是想办法把吴三桂和祖大寿赶回京师去,把他的部下吞并了。

    他几次派人去广宁见吴三桂,让吴三桂接受朝廷的命令,交出部队。可惜,吴三桂每次都会先提一个要求,朝廷补发欠饷,再把遣散费给了,他就能放心的遣散麾下,听令入京。

    可左良玉自己都是靠着朝廷的供饷,他哪来本事给吴三桂遣散费。

    事情就这样僵着。

    左良玉最后宁远也呆不下去了,干脆把宁远原来的防区全丢给了自己的副总兵,让这位楚军大将,刘钧的心腹带着宁远的楚军驻守原来的防区。他则带着自己的一万人马,接替了锦州、义州、大凌河城的防区。

    虽只有半个锦州镇,可起码楚军没再来插一手。

    大凌河城上守备的豫军用河南腔调高声向下面的马队喝道,“干啥的!”

    “嘿,兄弟,我们是吴帅麾下啊,来来往往的都是老熟人了,还这么见外呢。这不,军中断粮了,吴帅让兄弟我过来向左帅借粮来着。”

    城上的守军笑道,“怎么着,蒙古鞑子的牛肉干不好吃啊?”

    “树皮都要没的啃了,哪还有牛肉干吃啊。兄弟,快给行个方便,让我早点见左帅禀报。”

    “等着。”

    城头上的河南守军喊道,没一会,守兵已经卖力的搬开了城门上的门闩,厚重的城门缓缓的被推开。

    马队走近。

    站在门边的守军军官冲着带头的辽兵嘿嘿笑着,照例,每次辽兵来借粮,虽然每次都借不到,可他们每次入城时都要给他们打点一番。钱不多,也就十块银元,可也够他们这队人吃上一桌好酒菜了。

    辽兵手摸向腰边。

    可他最终没有摸向腰间的钱袋,却握上了刀柄。

    寒光一闪,利刃出鞘,措不及防的豫军被砍倒。

    那些站在城门口等着好处的豫军,全都惊呆了。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辽军已经纷纷拔出了刀,猛的扑了上来。他们迅速的砍倒了门边无措的豫军守门兵,然后更多的辽军自迷雾里冲了出来,他们纵马踏过吊桥,穿过门洞,杀入城中。

    城头上,那两名豫军此时又重新靠着坐下。

    靠在墙上的长矛突然掉在了地上,两人发现脚下的敌楼在轻微的震颤。

    同时,一股低沉而怪异的响声传来。

    两人对望一眼,都想到了一件事情,他们连忙从地上爬起,跑到窗边向外面望去。

    城外的浓雾里,无数的骑兵正从里面冲出。

    这里敌楼外的城头上响起了惊呼之声,“辽军造反了!”

    “敌袭!”

    警钟声响起。

    号角声在飘荡。

    两人忙握住长矛,其中一人嘴唇颤抖着道,“狗日得吴三桂他他反了”

    城门处,辽军已经控制了城门,大队大队的辽军骑兵正疾驰入城,许多士兵冲入城中后开始顺着马道向城头扑来。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豫军,开始拿起武器反击,但他们的反击苍白而又无力。辽军源源不断的从雾中冲出,冲进城池,杀上城头。

    城中火起。

    到处都是惊惶的呼叫,还有百姓的哭喊。

    锦州的左良玉接到吴三桂祖大寿叛乱,大凌河失守的消息时,远在京师的刘钧稍晚一些也马上收到了楚军关外情报员的急报。

    吴三桂反了,突袭夺取了大凌河城。

    辽西的情报员不仅第一时间发回了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甚至还传回了更详细的情报。吴三桂不但反了,而且他还打起了清君侧的名号,并向清军借了兵。

    接到这个消息,刘钧没有丝毫的惊讶。

    事实上,关外的局势一直在他的关注之中。辽西局势的每一步变化,他都是清楚掌控的。当吴三桂拒绝入京,拒绝锦州和广宁镇裁并时,他就料到可能会走到这一步。

    不过吴三桂真的走到公然起兵,甚至还向清廷借兵,打起清君侧的旗号时,刘钧还真有些佩服他的果决。

    原先,刘钧是不怕吴三桂反的,反正关外这些年早打的成了一片赤地,特别是经过上次的松锦大败后,辽西的百姓加起来都不到百万,还尽集中在宁远的防区。

    吴三桂反了,就算占了广宁锦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这颗定时炸弹早一点引爆,其实是有好处的,这样会比较可控。

    不过吴三桂把清军拉了进来,那么对整个关外的局势就有比较大的影响了。刘钧是不怕打仗的,甚至他很愿意这个时候清军忍不住出兵。

    只是,如今各地疫情汹汹,这个时候吴三桂又联合清军出兵,倒是乱上加乱了。(未完待续。)

    ps:感谢小球迷、因为了解、an激199、a、累了会心碎、幕雨宸诸位的支持,天太冷,冷感冒了。

    ( 明末称雄  p:///3/3925/  )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