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都市言情 -> 混在三国当军师全文免费阅读

黄祖与黄承彦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

    黄祖的家世,本人写书的理念一般是尽量考证的,附加等多种途径。结果越找,看到文字越多的时候,越对此事情或者说背景感到迷惑。

    在边找边思考的过程中,我甚至下了个断言:

    “如果等我找到《襄阳耆旧记》的全本,看看文字,如找不到黄祖的记录,那么我会有一个十分令人震撼的猜想!”

    这个猜想就是:黄祖就是黄承彦!!

    前者是名,后者为字。

    因为历史,在可被视为正史的记录中或者可信性比较大的史料中,出现“黄承彦”的只有《襄阳耆旧记》(即裴注的《襄阳记》,东晋习凿齿作品)里的两句话。一个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一条是:”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而这本书却从头到尾,却没有提到黄祖这个人。别说单独列传哪怕是一段话也好,结果连一句话都没提一下。

    所以太有疑问了!

    黄祖,官职达到江夏太守这样的家伙,居然不提,

    可是偏偏《三国志》里又没说黄承彦的生平,裴注里面也只引了襄阳耆旧记,即襄阳记里的那两句话。

    而且,巧的是,通过文字我们发现黄承彦居然是刘表的连襟。这个关系真是意味无穷。

    放着这样的亲戚,而且是望族,不让他去当江夏太守,谁去当理论上几乎没有比这个更能符合刘表想法,更为理想的了。

    因为,要知道,刘表是个外来者。和后来的诸葛亮他们家也是一样。都是山东来的人。要巩固在荆州的地位,与当地望族关系拉好是很重要的事情。

    本人猜想的时候,继续翻书,发现这2个人年龄也不会差很多:大概60多——208年左右的时候。

    黄祖是208年死在武汉的,以下是一些简要资料:

    黄祖,以石阳城为郡治,屯兵鲁山酭月城,扼守长江,与吴屡战。汉建安十三年(20,为旧部甘宁所杀。

    三国志里,有甘宁的一段话,内容是:甘宁陈计曰:“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看这个“祖今年老,昏耄已甚”,很能够说明大致的年龄。能用“耄”字,差不多60-70左右的样子了。甚至还可能不止六十。七十还更满足条件些,因为刘表也是208年死,而刘表又是142年生,算一下也有66岁。回想黄承彦取的是大的,刘表取的是小的。所以黄承彦这个年代就差不多应该是66以上了。

    所以,黄祖和黄承彦年龄重合是可能的。

    汉阳一带,正好这个黄承彦也是所谓的沔南名士。

    这一带应该就是黄氏的郡望!

    并且从人名字面分析,这个“彦”的意思是:古代有才德的人。(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等)

    “承彦”不就是“继承古之先贤”么

    意义即是“祖”啊——当动词用。

    “祖”这个字,在《国语》、《礼记》里就是当动词用。而且正好是用来说“古之圣德之人”的。请看:

    《国语鲁语》:“有虞氏禘(大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喾误作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礼记祭法篇》:“有虞氏禘(大祭祀)黄帝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而且,根据《襄阳耆旧记》,这个承彦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的定为字,因为他是跟景升并列的。请看:“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妹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妹也。”早期这些很讲究的古人不会把一个人的名跟另外一个人的字于一句话里混在一起用。只有比较通俗的罗贯中喜欢把人名以名和字不对称的形式排列在一起,例如把诸葛亮和其几个朋友的全名并列方式的来写,如:与石广元、孟公威友善云云,实际上,石广元跟孟公威都有本名,一个叫石韬,一个叫孟建,参见《华阳国志》。(《演义》里把“亮”与全名方式排列是不合规矩的,应该以“孔明”去跟“广元”、“公威”排列才对。)即便是到了晋代,人们称呼两个在一起的人,即便是不直接称呼他们的原本名字,也会以姓氏加官职的对仗形式来称呼。如晋书里提到兵士们说“顾丹阳,周安丰”(称呼顾荣和周玘),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有:宋袆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袆:“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足可见措辞是工整的,哪怕是平时人们口中随便说说。

    罗贯中这样排列不是说有错。

    而是他肯定没有通过华阳国志去考证石广元和孟公威的原名。但是他不会去瞎编杜撰,自己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那么写了。

    他也没有考证承彦原来到底叫什么,他之前的古人也没去做这件事(即把名字写清楚),就算有的,要么是忘记了,要么是遗失了。

    我们今人看不到,我们今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