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历史军事 -> 抗日之超级兵王全文免费阅读

第六十三章:鏖战河谷(第二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鏖战河谷(第二章)

    “轰轰轰……”

    炮兵再次发威了,只是炮击的效果让高桥大尉感到失望,一连12发炮弹只有两发落到了土八路的阵地上,剩下的不是打偏了就是落到了后面。

    而那两发炮弹其中一发炸到了土八路阵地前的石头,除了炸飞一些石屑外,并没有给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只有一发炮弹直接命中对方的一挺重机枪,连人带枪直接炸飞了。

    虽然效果不佳,但总算还是有那么一点作用,借着炮兵发威的空档,高桥大尉再次命人发动了进攻。

    这次依旧是一个小队负责主攻,事实上眼前这种地形也就只能摆开一两个小队,再多了就摆不开了,这让高桥空有兵力优势却发挥不出来。

    在高桥大尉的指挥下,一个小队的士兵在加强了火力之后,迅速向着骡子等人驻守的阵地冲来。

    守军阵地上,骡子紧紧盯着快速接近的日军,手中的步枪准星将那个负责指挥作战的鬼子少尉牢牢锁定,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战场上先打敌人的指挥官已经成了骡子的习惯了。

    “砰”

    趁着鬼子少尉向身边的士兵下达命令的时候,骡子果断的扣动了扳机,子弹迅速冲出枪口,瞬间跨越一百多米的虚空,将那个鬼子少尉的胸口射穿。

    由于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视线并不好,因此骡子没敢盯着鬼子少尉的脑袋打,像这样的战斗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他不想浪费。

    而射击胸口目标大,不容易脱靶,虽然敌人有时候可能不会立即致命,甚至于有可能被救活。但是在目前这种枪口下也不一定非要对方立即毙命才行,重伤也是可以的,毕竟打中胸膛之后很少有人还能指挥作战,小鬼子也不例外。

    果然,一枪下去鬼子少尉应声而倒,然后被身边的士兵迅速拖到了后面。

    鬼子少尉最终是死是活骡子并不关心,他的枪声就是信号,枪声响起的同时阵地上四十多号战士同时开火,密集的子弹顿时像瓢泼大雨的一样射向小鬼子。

    不过小鬼子也不含糊,掷弹筒手和机枪手迅速还击,其他人则是相互配合试图突破骡子等人的防线。

    “哒哒哒……”

    “轰轰轰……”

    小鬼子这边像割倒的麦子一样倒下,而骡子这边同样不好受,两挺重机枪被炸毁,负责操作机枪的四个战士两死两伤,另外还有两个战士受了轻伤。

    不同于小鬼子兵力众多,周卫国只给骡子留下四十个人,剩余的人他全都带走了!

    最重要的是周卫国要骡子无论如何都要拖住日军两小时,四十人对战小鬼子一千多人,还要拖住对方四小时,换了别人真不敢接这活儿!

    但是骡子接了,他相信周卫国,更相信手中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然而骡子还是低估了小鬼子的战斗力,那两挺重机枪刚刚被炸毁,小鬼子就抓住了机会,趁着骡子等人没有及时调整火力的空档发起了快速冲锋,迅速将双方的距离拉近到了八十米左右。

    如此近的距离,骡子等人地形上的优势迅速被抵消了不少,这让守军的压力倍增!

    很多人通过电视剧或者是其他途径了解过二战的日军,觉得小鬼子的陆军也就那样,放眼整个世界也就勉强能步入二流而已。

    但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二战时日的日本陆军堪称一流,比之美苏等国一点都不弱,相比而言或许仅仅只比德国差一点吧,但是差也只是差在武器装备方面,就战斗素养和兵员素质而言却是一点都不差的。

    很多人对此或许不以为然,可能会拿一些战列来反驳,比如说1939年的日苏联诺门坎战役,在比如说是张鼓峰战斗。这两仗小鬼子确实表现一般,被老毛子虐成了屎。

    但这不是能证明日军的战斗力不行,要知道战争初期的日军可是非常的恐怖,绝对是一流水准。

    然而这个时候日军真正的常备力量只有20万左右,这还是陆海军加上航空兵的总和,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大量有经验的老兵不断战死,没有经过多少军事训练的新兵大量的补充进部队,迅速拉低了日军的总体作战水平,以至于战斗力迅速下降。

    但现在只是战斗初期,日军的战斗力还保持在巅峰状态,因此日军这边一反击,骡子等人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值得

    一提的是小鬼子的作战效率,绝对是相当恐怖的,不管是后来的美军还是苏军都远远比不上。

    很多人将日军战斗力顽强归结于其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这一点确实不假,但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还不真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非常善于“高效作战”。

    如果苏军每发射出100发子弹可能会杀伤5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的100发子弹就可能杀伤10名甚至20名敌军,也就是说,当年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苏军的一倍以上。

    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老红军连队与小鬼子作战时,别看小鬼子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