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种田文 -> 逆变1589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一章 战与和(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旁的宋应昌和邢玠似乎并不完全同意顶头上司的言论,只是碍于身份,硬生生忍住了话头;内阁的四位大人听到石尚书的论调也没什么反应,都练起了“闭口禅”;而钟南官微言轻,加上没搞懂皇帝让他列席会谈的用意,更是不好在此时发言。端坐上首的皇帝对于这种场面似乎见怪不怪,同样不言不语,慢慢地,御书房的气氛变得诡异了起来。

    四位辅政大臣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养气功夫着实厉害,眼观鼻,鼻观心,神色自若。石尚书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见此情形也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一旁的两位侍郎看样子是有话要说,只是还努力忍着,如此冷场了好几分钟,最后还是宋应昌忍不住了,率先发言,“皇上,微臣以为蒙古人很难会善罢甘休,所以议和一途可能……可能有些欠妥。”

    “哦,”皇帝瞟了石星一眼,继续说到,“那宋侍郎有何见解”

    御书房里诸位臣子按文武分列左右,又按官阶高低排座次,每人说话时都要起身以示尊重。此番宋应昌起身后更是面向皇帝上前了两步,拱手说到:“微臣以为还是应当提前应对,蓟州、宣大一线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朝廷也要备好钱粮和各种战时物资。”

    次辅许国兼任着户部尚书,管着大明王朝的钱袋子,他深知此时的国库丰盈与否,听得可能又要户部出钱出粮,他便不再保持沉默了,皱着眉头说道:“如今国库并不充盈,之前宁夏、朝鲜的两场大仗又耗费无数,要是再和蒙古人开战,恐怕很难有足够的钱粮了。”

    在座的九人,除了钟南外的八人都知道许阁老的话虽有水分,却也不是信口开河,只是每个人的反应却不尽相同。申时行、许国、王锡爵三人的籍贯都是属于南直隶,可以算作是同乡,平日里关系就极为密切,申、王二人自是附和许国的调子;王家屏以不知战为由保持中立态度。

    石星在援朝战争时便是主和派,他本人虽贵为兵部尚书,却经常在战争时期主张议和,这次毫不例外仍是主和,而且许国的话让他更多了一个和谈的理由。只是石尚书的两个副手似乎并不买顶头上司的帐,先是宋应昌主张应战,现在侍郎邢玠也表达了主战的意图,邢侍郎说道:“微臣以为国库就算再不济,在外敌入侵我中华时,也不能畏战,何况眼下正值秋季,朝廷征收的粮食也有陆续入库,所以物资方面当是无虞的。”

    此时的阵型明显,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和石星主张以和为贵,宋应昌和邢玠主张给蒙古人一个教训,王家屏保持中立。至于同在御书房中的钟南,他并没有表达自己的立场,诸位大佬也自动过滤了蓟州副总兵的意见,他们一起望向主位上的那位话事人,因为只有皇帝才是最终决定战与和的那个人。哪知此时的万历皇帝却神色平静,眼睛也平视前方,让一众大佬们摸不清他的真实想法。

    在古代为官并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常伴皇帝身边的大官儿,他们多要揣摩上意,除了那些权倾朝野的极个别人物,其余的大部分都养成了猜测皇帝心思的习惯。据说嘉靖时期,由于皇帝整天修习仙术,经常不开口说话,于是在他做决策时,以其敲击玉器的声音大小、长短和节奏等为准,如何分辨他每一次敲击声所代表的含义,便成了诸位大臣和贴身太监们的首要任务。当然这种特殊情况极为罕见,其真假也有待商榷,只是这多少能说明君权制度下,为臣者的不容易。

    万历皇帝不说话,下面的人没谁敢催促,熟悉其脾性的几位大人原以为朱翊钧会让这种场面持续十多分钟,不过皇帝这一次却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之外——没等上一分钟,朱翊钧就开了尊口,“钟爱卿,不知你有何建议”

    钟南真的是没料到皇帝会在这个时候让他发表看法,诸位大佬们也露出了诧异无比的表情,钟南不知皇帝用意,只能起身说道:“启禀皇上,末将见识浅薄,怕是会让各位大人见笑了。”

    “爱卿不用妄自菲薄,”万历皇帝呵呵一笑,随后指着钟南正色说道:“朕可不是任人唯亲的昏君,我知道你对边境局势认识深刻,今日召你前来可不是让你作壁上观的,朕是要听听你的真实想法!”

    钟南是坚定的主战派,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随后说到:“皇上,各位大人,不知你们对蒙古人了解多少”

    “不过一帮蛮人而已!”石尚书不屑地回答,其余诸位大人虽不解钟南为何有此一问,但是也都认同石尚书对蒙古人的评价。

    钟南没有啰嗦,他沉声说道:“蒙古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住所,逐草而居,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