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都市言情 -> 你好,打印机全文免费阅读

第459章 兰亭集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一段文字,就印在中学的课本上,几乎是每一个国人,都读过这段文字。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群聚于山阴兰亭的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大家兴致颇高,吟诗作赋,合为《兰亭集》,王羲之为这部诗文集挥毫撰写了序,是为《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他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这一篇序的尺幅不大,纵24.5厘米,横69.9厘米,不仅文字汪洋恣肆、精妙绝伦,其书法更被视为其登峰造极之作,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论“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围绕这篇法帖的传说和故事,就更是一直吸引后人的眼球。

    《兰亭集序》的真迹,最初一直珍藏在二王(即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家族中,一直传到七世孙王法极手中。

    王法极也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通书法,后来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永,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嘱其妥为保管。

    辩才深知《兰亭集序》的价值,一直小心翼翼地把它密藏在寺庙的房梁上,碰到有人向他打听《兰亭集序》时便装憨作痴,推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时确实见过《兰亭集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

    一天傍晚,辩才在寺中遇见萧翼,见他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上前询问攀谈,一来二去,两人聊得很是投机,下棋、弹琴、谈诗论文,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

    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霄达旦,一直玩到天亮,后来,萧翼就经常来永欣寺,找辩才喝酒谈诗,两个人成为了好基友。

    有一天,萧翼带来一幅自己模仿的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辩才看到后十分的欣赏喜爱。

    萧翼说自己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辩才一听,当即就求一睹为快,萧翼这才拿出来与辩才欣赏。

    辩才看后大加赞赏,两个人越说越兴奋,激动之下辩才也拿出了智永传给他的《兰亭集序》真迹,想

    让萧翼开开眼。

    没料到,萧翼仔细察看一番后,脸色大变,迅速将此帖收入袖中,同时拿出了唐太宗颁布的有关诏书,原来,萧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监察御史,他假扮书生接近辩才,就是为了骗取他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

    唐太宗李世民得此真迹后如获至宝,"置于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李世民命冯承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在内廷临摹了十本,用以分赐给诸皇子及朝中近臣阅存。

    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采用将原迹以双钩精描轮廓再行摹写,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冯承素此本,不知何故却在唐太宗去世、唐中宗李显继位期间,被钤上了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小印,因而此珍贵摹本便被后世通称为“神龙本”。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于市的《兰亭集序》,就是神龙本。

    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原件,传说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由大臣们遵照其遗诏,将其作为殉葬品埋藏进昭陵。

    但有趣的是,五代时期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盗墓者温韬在盗取了李世民的昭陵后,在他的出土文物清单上却并没有看见《兰亭集序》的踪影,因此有传言称是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偷偷换取了《兰亭集序》的真迹,后随葬于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

    说来也是巧合,唐代皇陵共有十八座,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遂无功而还。

    &n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