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种田文 -> 2012前传全文免费阅读

第零一四二章 刘邦和太祖 成功岂偶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几个人在段总的办公室先是聊工作,以及对商业的理解,当然段总说的最多,主要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得到万星龙和崔宁的指点,还有就是希望让“高人”看看几个人的未来,因为姜老在电话里告诉自己“欲要成大事 须知天地理”。

    在他的心里也是相信崔宁和万星龙是高人的,尽管陈明永、沈亿、金志匠三位并不觉得这两位高人有什么奇异之处。

    “姜老说是你一个很简单的人”崔宁说道“能在商场上保持简单不容易”

    “无论简单不简单,也不就是名利二字嘛,如果要说功名富贵,没有止境。

    我曾经喜欢围棋,喜欢棋子中包含的道理。以静待动,绝不轻易冒险,永远留有余地。很多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用平常心来做事情会更好。

    棋盘后,人在静坐;棋盘前,棋子却在烈火中厮杀。在这方寸之间,人生的欲望、谋略、成败、得失全都被圈定好了,所以我也就慢慢的懂得了放下”段友平说道“姜老是世外高人,我们比不了”

    “阿段,我也这么叫你吧”崔宁说道“你听说过刘邦当初在沛县的故事吧”

    史书上说刘邦隆准龙颜,以后当“贵不可言”,但是刘邦三十多岁了,实际上还是一个混混,而且做事没有原则和底线(勾引寡妇这都是写进史书的),但是最终还是得了天下。

    刘邦在沛县是一个地痞无赖,到了快不惑之年,仍然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

    在一次宴会上,吕雉的父亲吕公看到刘邦的相貌后,非常惊奇,因为懂得相术,他认为刘邦以后绝非池中之物,就在所有人反对下,把女儿吕雉下嫁给刘邦为妻。

    传说某一天,刘邦的老婆吕雉,带着两个孩子孩子(后来的汉惠帝和汉文帝)在田间劳作,路过一老头,向刘邦的老婆讨要水喝。

    热心肠的吕雉索性将带到田里的饭食一并送给老头,让其连吃带喝,可谓好事做到底。

    老头一时感动,就给刘邦的老婆吕雉相了一次面,老头道:“夫人是天下贵人,将来要母仪天下!”

    吕雉当场笑了,心想自己一个下田种地的一介平民,能母仪天下权当老头拿她开心。

    老头儿又说:“夫人之所以能母仪天下,就是因为有这两个男孩儿。”老头儿吃饱喝足就赶路了离开了。

    吕雉坐在田头休息,此时刘邦正好来到田里,吕雉就把老头儿的相面的事说了一遍。

    刘邦当场高兴不已,忙问吕雉老头儿走了多久。吕雉回答说没走多久,刘邦就追了上去。

    没成想刘邦还给追上了,并告诉了老头方才给自己的老婆也相看过面相,于是也请老头儿给他自己相一次面。老头儿仔细的看了刘邦的面相,说道:“刚才我所相的夫人和两个孩子都像你的相一样,但是你的相格,贵不可言。”

    刘邦深深拜谢,说:“果真像老人家所说,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而且有相术大师来到沛县,发觉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有着数人有王侯之相,甚至对自己的相术都产生了怀疑。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小小的沛县里面除了刘邦,还有他的夫人、儿子,以及萧何、韩信、曹参、樊哙、张良等,可以说真的是满街的王侯。

    而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个要饭的出身,而且也曾出家为僧。

    和刘邦的沛县一样,也有知名的相士,来到凤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眼望去皆是权贵。

    刘伯温、汤和、徐达、李文忠、常遇春、耿秉文、郭兴、傅友德等一个个流传青史的名字,当初也都是一个个青涩少年。在封侯的28个人当中,凤阳的就占了11个(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安南侯俞通源等11人都是安徽凤阳人)。

    崔宁简单的讲述了一番,关于刘邦和朱元璋的故事,然后向着段友平:

    “你说的对,未来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而你的事业版图也注定了不同寻常,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非同凡响”。

    段友平眼前一亮,呵呵一声:

    “我可做不了帝王,和刘邦、朱元璋相比,那更是凡夫俗子,而且心也没有那么大。崔宁兄弟,你举的例子有些抬爱了”

    崔宁也是一笑:“天地命盘转换,帝王相未必有帝王命。现在的所谓帝王诸侯,和过去封建社会也不一样了。

    比如很多戏子,在过去就属于下贱命格,但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很多明星的命格则是大富大贵的。

    虽然我们都知道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龙国文化里,命好命不好这样的说法,贯穿了两千年。

    所以才有五福临门、才有富贵加身这样的说法,才有所谓的命运和运数。

    这里面有意思的事情多了,其实很多特型演员就有帝王相,但是要做好特型演员,也需要福德的,否则也会有一些重大的因果”

    信仰佛教的金志匠对这个话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