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御宅屋自由的小说阅读网,欢迎亲们访问!
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历史军事 -> 大明略全文免费阅读
第492章 短暂的平静
- 月光下,锦衣卫百户南栖原正命人向地上撒下一个个类似铁钉、铁锥之类的东西。英勇千户所驻地附近,也有人军士开始布撒同样的东西,只是数量似乎少了点。
此物名叫铁蒺藜,是一种军用铁质尖刺、撒布障碍物,亦称蒺藜。有四根伸出的铁刺,方向各异、长数寸,凡着地约有一铁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铁蒺藜。
在各种陆地战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面、道路,用以迟滞敌军行动;也可洒于城池外围,用于防御措施;大军驻营时,可在营外四周撒布,用于防护。
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细绳串联,以便敷设和收取。铁蒺藜的种类也较多,如有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等。
此物,早在初次北上到榆林府一带查看地形时,仲逸就曾反复思量过:抛开地形而言,或许铁蒺藜,将是北征最大的‘功臣’。
当然,这都是后话。
由于离京时匆忙,大批铁蒺藜还未打造出来,此次北上仲逸所带的,只是一小部分。
…………
次日清晨,阳光洒下,军营中,将士们例行防守、不紧不慢,毫无紧张之感,一如往常的节奏。
仲逸起的不算早,程默端来一些早餐,他几乎没有什么胃口,只是喝了一杯温水,紧接着便随意洗把脸。
林宗武则与仲逸不同,他起的很早,就在仲逸懒懒走出营帐时,宗武已带着英勇千户所的将士操练了一圈,刚刚回来。
“你那边怎么样了”,林宗武吩咐左右退下,自己与仲逸来到营帐后一块大大的空地上。
北漠气候不同于东南沿海,风沙大、多干燥,出行多用马匹,若是运送货物之类,也有使用骆驼的。
这也是为何鞑靼军精于马战、强于马战的一个缘故。
毋庸置疑,若想战胜敌军,首先要想法克制他们的马匹、马阵。
仲逸拍拍衣袖,笑着说道:“师兄放心,锦衣卫的人出马,错不了的。只是你们英勇千户所留下的那批的兄弟,何时能到”。
当初,临出京城时,林宗武曾专门派了百余名军士留下,等候即将打造好的这批铁蒺藜。
同时,也是为能避开众人的耳目,尽量能秘密将这批特殊的兵器,直接运到北漠来。
这批铁蒺藜,数量之大、用料充足,是经多次调整、反复校改过的,专门用于对付北方的鞑靼、鞑靼的马阵。
为此,仲逸不惜向老姜头请教,并用他那个打磨玉器的后院进行试验,后来总算是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最新打出来的这批铁蒺藜,依旧为四角不规格,其中一端或两端用于地面固定,朝上的那根铁刺,将用于对付敌军的马蹄,在行军必经之路,或重要通道布下此物,敌军马群将几乎寸步难行。
相反,一旦马蹄受伤,马儿势必会受惊,加上地面布满铁蒺藜,骑兵定会受损,而步兵也不可轻易前来增援,若朝廷大军占据有利地形,开弓搭箭,结果不难想象……
说到负责运送兵器的军士,林宗武还是颇为自信的,这些人都是自己调教出来的,从东南到北漠,从山东到京城,无论四十人的敢死队,还是三百人的‘奇兵’,只要一声令下,从未有二话。
自然,这次也不例外。
“师弟,这些都不劳你操心,此次北征,除对付鞑靼军外,你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设法将戎一昶逼到绝境,剩下的事儿,就交给我了”。
林宗武微微笑道:“到时,不管是他戎大人阵前自尽,还是英勇阵亡,不都是我们一句话吗”。
呵呵,说到这里,林宗武有些迫不及待。
与鞑靼较量,之前早就交过手,可是亲手灭戎一昶,还是第一次。
相比而言,他似乎对后者更有兴趣。
师兄的脾气,仲逸自然不会陌生,只是现在时机未到……
两军对决,主将的生死安危,甚至一举一动,对全军影响甚大,眼下敌军意图不明,冒然处决了戎一昶,对士气有极大影响。
“之前不是早就说了吗既然来到北漠,就不会让他戎一昶活着回去的”。
仲逸郑重其事道:“对付他,办法有的是,只是时机未到,还请师兄稍安勿躁,到时,自有你大显身手的机会”。
林宗武此举也并非仅是因报仇心切。
相当初,他来北漠与鞑靼决战,结果负了重伤,被当地猎户救下后,送到了无名山,被吴风医好伤势。
而吴风就是戎一昶的属下,那个三番五次盯着兵书不放的人。
据听说,师父凌云子当年被人陷害才被迫离开军中,就是这个戎一昶在背后搞的鬼。
如今,戎一昶又染指兵器军备造假一事,他又是那个背后操控之人。
看来,此人的强项并非军中事务,正是喜欢搞点背后小动作。
基于以上种种,以林宗武的脾气,能忍得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当然,这或许也是仲逸的安排之一。
师父曾说过:师兄林宗武虽忠勇有加,但若想成为真正为将之人,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首先,就是要磨磨性子。
为官之人,大多都是表面和气、背地较劲,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最后才将所有的手段搬到台面上来,这既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也是一贯默认的。
要想真正在朝中立足,仲逸对自己倒似乎并不担心,或者说对自己的担心,远不及于对师兄的担心。
如今,师兄林宗武已是京卫指挥使司的指挥佥事,负责宫禁、协助拱卫京师,若是再压不住事儿,武力当先,遇事便是刀剑,那迟早是会出大事的。
戎一昶与凌云子的恩怨,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自然要问过师父才行。离京之时,朝廷催的紧,仲逸原本是打算回趟凌云山,请示师父的。
后来,三人干脆商议:他们师兄弟二人先随军背上,仲姝即刻去凌云山,请示师父凌云子后,她再来北漠找师兄、师弟。
……
傍晚十分,驻扎在营中的将士们闲来无事,晚饭后便三五成群闲聊起来,负责站岗执勤的军士,也不由的竖起耳朵听上几句,之后便是一阵阵的笑声。
众人七嘴八舌,俨然有些茶余饭后之态。不知何时,众人一阵起哄,将一个瘦瘦高高的军士推到了木台之上,让他唱上那么一嗓子。
歌声起,众人倒是安静了下来。
从打好营帐至今,戎一昶每隔一个时辰便派出一队人马前去探查,结果皆是同样的回复:未见敌军来犯的迹象。
敌军不来犯,我军也不主动进攻,用戎一昶自己的话说:“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他么还不动”。
两万之余的兵力,离京之时,已备好三月之余的粮草,连同当地驻军、州府衙门的供给,支撑半年不成问题。
可是,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鞑靼军吗只是双方的距离拉近了一些
若是这样,与呆在京城什么区别还不如等战事打响,一路北上直接阵前交战痛快了。
对此,戎逸昶也有一番说辞,他向将领们解释道:鞑靼游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