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都市言情 -> 大魏能臣全文免费阅读

第1352章 南北议和,罢兵停战(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江东军元气大伤,三五年内难有作为,刘备正调兵遣将,准备与百越部落交战,恐怕也要费一番功夫,汝等只要齐心合力,可保襄阳稳如泰山!”

    “请大都督放心,我等一定齐心合力、保境安民,不让孙、刘二贼推进一步,若是城池有失,愿意提头来见!”

    “如此甚好,待我回到许昌城,一定向丞相大人为尔等请功--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

    南北议和成功,大军即将回朝,可荆州北部几郡城池,也需要有人来镇守,萧逸反复斟酌之后:

    任命文聘为襄阳太守、蔡瑁为南阳太守、张允为章陵太守,总管三郡的军政大权,又以蒯良、蒯越为别驾,共同处理三郡事物!

    命令下达后,五个人感激涕零、准备走马上任了,可军中其余将领,对这件事却颇有异议呢!

    他们私下劝谏萧逸,襄阳、南阳、章陵三郡之地,乃是将士们浴血厮杀、万死千生换来的,更是防守孙、刘两方的‘桥头堡’,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应派心腹大将镇守才是。

    蔡瑁、张允人品低劣,典型的墙头草随风倒,蒯良、蒯越与刘备是旧识,还帮他夺取过襄阳城,文聘当初引荐黄盖使者,也有‘勾结外敌’的嫌疑,这几个人怎么能重用呢

    退一步说,就算为了安抚荆州人心,才重用几位降将、降臣,也该留下心腹之人,与他们一起坐镇襄阳城,日夜的加以监视,如此才能万无一失!

    对于部下的劝谏,萧逸只是微微一笑,却没有改变任命,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己敢重用几位降将、降臣,既有重用的道理,也有制约的办法。

    荆州本是太平世界,却被曹、刘、孙三家瓜分,而连番的血战下来,城池残破不堪,百姓人心惶惶,故而对几家外来势力,都抱着一种浓浓敌意!

    这种情况下,只有重用几名降、降臣,以荆人治荆土,以荆土养荆兵,才能迅速的安稳人心,保证北部三郡平安无事。

    墙头草,随风倒怕什么,只要曹营稳住中原、势力如日中天,再赏赐一点小富贵,蔡瑁、张允就会死心塌地卖力的。

    与刘备有旧算什么,乱世诸侯争霸,兄弟各为其主的不少,还不是刀兵相见吗,只要重用蒯良、蒯越兄弟,他们绝不会反叛的!

    文聘寒门出身,一直在坐冷板凳,萧逸对他提拔重用,是有知遇之恩,早就死心塌地报效了!

    汉高祖-刘邦无赖出身,文治武功那样也不行,唯一优点就是会用人,用萧何之智、张良之谋、用韩信之勇……这才打败了霸王项羽,开创了大汉几百年基业!

    萧逸要做天下共主,也得学会用人才,不但用君子、还要用小人,因为君子如水,小人有油,唯有二者兼备之,才能做出一顿‘大餐!’

    果然的,蔡瑁、张允等人听说之后,纷纷跑到萧逸面前,几乎是摩顶跪拜感谢了,文聘还嚎啕大哭一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大司马也!”

    蔡瑁、张允、蒯家兄弟商议之后,把三家嫡系子弟数十人,送到了萧逸的身边,一是作为人质,以示三家的耿耿忠心!

    二是借着这个机会,让子弟们前往许昌城,争取都谋个一官半职,多多结交朝廷权贵,进而扩大三家的影响力!

    “大司马功德无量,一路平安无事!”

    “大司马菩萨心肠,襄阳百姓永感大恩大德!”

    ……………………

    十二月初七,大军正式北归了,为了不打扰百姓生活,萧逸决定深夜拔营,玄甲军、陷阵营、丹阳兵、掘子军……依次出北门而行,途中不出任何声响。

    没想消息还是走漏了,寒冬腊月的深夜中,襄阳百姓们扶老携幼,带着菜肴、肉脯、鸡蛋……来到城门口,为北归的队伍送行,对萧逸更是叩拜不止!

    这就是人心换人心了,萧逸对襄阳城百姓有恩,百姓们自然感恩戴德了,不客气的说,就算蔡瑁、张允、蒯家兄弟有小心思,百姓们也绝不会答应、荆州将士也不会答应。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四方人心渐归萧氏,这天下共主的宝座,也就遥遥可期了。

    大军从襄阳城出发,进入南阳郡境内,准备经过蔡阳、新野、宛城……一路向许昌而去,而在大军行进途中,萧逸领着狼家兄弟,以及数百名骑兵,偷偷的离开了队伍……

    ………………………………………………

    君不见,

    沙场残阳红似血,

    白骨千里露荒野,

    遥望何处为战场?

    乱云衰草带斜阳,

    黄沙散漫风萧索,

    孤村无人空战火,

    ……………………

    南阳郡地处南北要冲,本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可萧逸沿途看到的,却是白骨累累、野兽横行,到处都是荒废的田园,偶尔见到一些百姓,也是面黄肌瘦、毫无生气。

    尤其经过宛城之时,原本闻名遐迩的巨邑,已经化成一片废墟了,荒野中的坟头一眼望不到边,既有当地百姓的、也有战死将士的,让人看了肝肠寸断!

    荆州最鼎盛时期,在籍人口超过了两万百,仅次于天下第一的冀州,可是一年多的战乱中,三方势力反复角逐,加上水灾、虫灾、瘟疫……荆州百姓死走逃亡,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也是萧逸与孙、刘议和的原因之一,再要是混战厮杀下去,不光是军队死伤惨重,百姓们也受不了了,还是给汉家保留几分元气吧。

    当然了,萧逸离开大队而行,不是悲伤感怀的,而是要济世救民,队伍一路向东南驰骋,大半天后到了目的地--卧龙岗!

    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曲折回旋,其势犹如卧龙一般,不过此处景色虽美,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诸葛孔明崛起之后,才渐渐的有了名气。

    另外吗,卧龙岗位置偏僻,受战乱的影响比较小,当初刘备席卷百姓之时,也特意避开了这里,故而卧龙岗的农夫们,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静生活!

    骑兵队伍一路疾行,很快来到了高岗深处,见到一座精致的茅庐,是用白木、青竹、茅草……搭建成的,外面还挖有沟渠、搭有水车、堆着磨盘,不用任何的人力,自行转动个不停呢……

    庐前一座黑漆木门,上装青铜兽兽,显的古朴大方,上面有一块木匾:‘卧龙草庐’,正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

    “山野草民-诸葛钧见过将军大人,不知踏足草庐之前,可有何事吩咐吗,草民一定尽心竭力,还望不要滥杀无辜!”

    草庐木门打开了,涌出十几名村民,手中都提着农具呢,为首一名年轻人,中等身材、五官精致,就是神色有点慌张,正是诸葛亮之弟--诸葛钧。

    也难怪诸葛钧慌张了,天下大乱、兵匪横行,几百名精锐骑兵,足以血洗整个卧龙岗了,故而小心应对着,生怕引来杀身之祸。

    这些人还是曹军装束,而大哥、二哥皆与曹营为敌,现在突然包围了草庐,莫非是株连家人,自己该早点搬走才对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