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全文免费阅读

第671章 大国崛起(七十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达罗毗荼人的空间,则进一步的被压缩,他们进入了高原地形为主的南印度。

    在这个扩张进程中,原本还处在部落阶段的雅利安人,开始完成国家化进程,

    并完善了以《吠陀经》为理论基础的,婆罗门j-种姓社会架构。

    区别于达罗毗荼人所创造的“印度河文明”,可以将之称为“印度-雅利安文明”。

    这些早期印度-雅利安国家,在公元前6世纪完成了进一步整合,使得北印度在与天朝的春秋\/战国,

    几乎同期之时,也进入了一个,乱而有序的新时代——列国时代。

    天朝的战国时代,有“战国七雄”之说。

    印度的列国时代之始,在包括印度河、恒河流域在内的北印度,则存有十六个较大国家。

    两个时代过后,天朝、印渡两国,都进入了统一的帝国时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统治秩序的进化中,处于同一阶段。

    天朝战国时代,与印度列国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天朝在三代,即夏商周时,已经完成过z治上的整合。

    在大历史层面,战国时代更应该被看作,原本由周王朝强化的“列土封疆”体制,向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过渡的阶段。

    印度的列国时代,虽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向“帝国时代”过渡的阶段,

    但后来统一印度的几个“帝国”,统治结构却并非是“中央集权式”的。

    从统治方式来看,印度列国时代,则是印度雅利安文明,从原始部落共和阶段,向君主制国家过渡的阶段。

    换句话说,印度所将要完成的这一进程,其实中国在三代之时已经完成了。

    客观的说,历史上大多数所谓“帝国”,都达不到中央集权的标准,或者说,从未真正进入过“中央集权”模式。

    以至于用“封建”这一西方概念,来概括自秦开始,延续2000年的中央之国z治体系,变得十分的可笑。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因素,在于欧亚大陆的大多数地区,地缘结构开放且复杂,

    很难象地处东亚的华夏文明那样,完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全方面同化工作。

    比如,奥斯曼帝国如果一定要求治下之地,全部都融入入突厥-绿教体系,

    那么他们在巴尔干的统治,将几乎没有可能稳定。

    印度的情况也是如此,种族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雅利安人主观上,竭力避免与土著的达罗毗荼人融合。

    由此而诞生的“种姓”制度,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了自己内部。

    以血缘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细分统治秩序,并最终使得印度历史上那些,表面基本完成z治统一的诸“帝国”。

    包括大英帝国统治时期,内部不可避免的存在成百上千,拥有自己统治体系的邦国。

    不可否认的是,纯粹从统治技术上来说,中央集权体系要更为先进,能更好的调动内部资源,降低消耗。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央集权体系,就一定比各地区,保有高度自治权的分封体系,

    等同于后世的联邦制更好,只能说是,适应不同地区地缘环境的产物。

    这就好像,并不能认为“一s教”就比“多s教”,或者祖先崇拜等,被归入原始宗j体系的信仰更好,

    但从宗j发展及扩张的技术角度看,一s教体系的确,算是宗j发展的终极阶段了。

    抛开因地缘环境不同,而造成的统治架构方面的差异,再来做z印两国,在文明进程方面的变迁会发现,

    在天朝春秋-战国时代,相交之时而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