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全文免费阅读

第750章 神赐之地(二十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这片整个安第斯山脉上,最大的平原,核心区是被“乌尤尼盐泽”所覆盖。

    对于后世的旅游者和摄影师来说,这片面积空旷、盐层表面,覆盖着浅水的盐泽,是美到让人窒息的“天空之镜”。

    然而,除了有机会,为安第斯人提供食盐以外,盐泽及其周边地区,并没有开垦的价值。

    缺乏适宜的大平原,使得安第斯先民们,只得把种植作物、聚落人口的希望,放在那些小型河谷中。

    问题在于,那些分散的小型居住点,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即使,它们加起来的人口总量很大。

    从这个角度说,后世天朝热衷于城市化,及制造特大城市,战略方向上并没有问题。

    在粮食整体供应不足的光合文明时代,除了少部分贸易极其发达城市,

    大部分城市必须依托周边足够的耕地,才有机会壮大自己的人口规模。

    创造性的发明出了,“水上农田”模式的阿兹特克人,得以营造出了人口数量,达到30万的中心城市。

    同样生活在山谷之中的安第斯人,并没有这样做,而选择了一个“三维”的方式,来扩张耕地面积。

    之所以说这个方法是“三维”思路,是因为印加人,并没有把视线局限在,河谷平原及湖泊上,

    而是选择了两侧山地要土地,具体来说就是营造“梯田”。

    最初见到印加人梯田的欧洲人,无不为这种创造性感到惊讶。

    这主要是因为,在不缺乏冲积平原,甚至本身就是以“大而平坦”而著称的欧洲,并没有发展梯田技术的紧迫性。

    相比之下,在天朝南方的丘陵地带,梯田技术的产生就自然的多了。

    印加人之所以能够,在诸多安第斯部族中脱颖而出,与他们率先掌握,最起码是规模化使用的梯田技术有关。

    印加人会用石头,在河谷两侧陡峭的山坡上,阶梯式的垒出一道道石墙。

    这些高达2-5米的石墙与山坡之间,先会填充进碎石和泥土,然后再铺上一层,

    肥沃的火山土做种植层,因为安第斯山脉中段,拥有丰富的火山资源。

    降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印加人选择的,那些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河谷,年平均降水,一般在500-1000毫米之间。

    以库斯科为例,其年平均降水在800毫米左右。

    应该说,这样的降水区间,不会过量也不会过少,是很适合农业发展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印加人要如何人工干预,这些自然降水的分配,以使土豆们,能够愉快的在梯田中生长。

    对于已经想到,用梯田来扩张耕地的印加人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在河谷之中,河流之水的主要来源,在于那些山坡之上的降水。

    换句话说,印加人所要做的,就是在更高海拔处,用他们营造梯田的技术兴建水库,

    以截流那些原本注入河谷的降水,并用水渠将之引入梯田。

    21世纪,人们仍然能够在安第斯山区,看到还在使用状态中的梯田,以及灌溉系统。

    事实上,在梯田上精耕细作的印加人,对这项技术的运用,并不止于在种土豆这件事上。

    当然,印加人在梯田中种的品种,肯定不止土豆了,让人们感到惊讶的,并不是梯田上种植了,南瓜、辣椒等其它作物。

    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是,印加人的食盐也是通过梯田获取的。

    食盐作为人体必须品,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打开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