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御宅屋自由的小说阅读网,欢迎亲们访问!
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去当兵全文免费阅读
第112章 兵困京师
- 皇太极三路大军八月中旬离开的盛京,到九月底的时候,从密云往南,大明京畿的西部,北部,东部十几个州县,全部沦丧,半个京畿遭到了鞑子铁蹄的蹂躏。
鞑子所过之处,大明各地的军队死走逃亡,倒霉的当然是老百姓。
别看范文程说得挺好,这次对大明用兵是以战促和,应该重用汉人降将,禁止杀戮,范文程用的其实是以汉制汉的策略。
皇太极也很以为然的答应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上次他们兵败,这次明显有报复的倾向,特别是阿敏的部队,数月之前在这一带,他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惨败,为了报复他的汹汹而来,狼狈而逃。
这次他更加变本加厉,找不到林毅和卢象升他们,他把气都撒到了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
就像他的性格一样,鼻孔朝天,叫嚣无度,每到一地奸淫,烧杀抢掠成风,焚毁老百姓的房屋,弑杀弱小,惨无人道,犯下的罪行滔天。
离上次鞑子袭扰京畿,还不足一年,这些天杀的又来了,还有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活路吗
老百姓呼号连天,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上次鞑子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惨败,还不到一年,他们怎么又卷土重来了老天真是无眼,这年头,人死王八活,要知道这样,我他们说什么不会回来,就在山林中一呆多好,或者远遁他乡。
鞑子的兵将在大明老百姓的奔走呼号及惨叫的血泪声中,屠刀乱舞,寻找着快感和刺激。
京畿一带只有驻守渔阳的刘肇基,率部拼死抵抗。
刘肇基,卢象升的部属,作战勇敢,曾经是卢象升手下的总兵官,卢象升出事以后,他率部一直驻守渔阳。
可是刘肇基只有7000人马,根本抵挡不住鞑子十几万人马的进攻,他一面坚守城池,一面向京师求援。可是援兵迟迟无有音信。
血战数日之后,城破,刘肇基率领残部,与鞑子们展开了巷战,最后只剩下几百人退石门桥,就是后世的三河市一带,渔阳失守。
大明朝京师震动,崇祯皇帝,急得在金銮殿上来回直转,下面的文武百官,一片肃然,站在那里低着头,像给死人默哀一样,连大气都不敢出。
其实现在的大明朝并非无兵可派,别看什么千疮百孔,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什么如风口之灯,大厦将倾,瘦死的骆驼终归比马大。
大明朝延续了近300年的国祚,论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此时大明朝的精兵强将不下百万。就算走了一个卢象升,还有孙传庭,还有洪承畴,还有熊文灿,还有郑崇俭,能征惯战的大将更多,除了宁远军的将士之外,还有孙传庭的秦军,另外曹变蛟,高杰,贺人龙,左良玉,黄得功,这些人哪个都是万人敌。
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杨嗣昌是新任的兵部尚书,他跟御马监的太监高起潜一样,是主和派的人物之一,崇祯皇帝非常器重此人。
器重到哪一步,数年前,杨嗣昌的老爹杨鹤因剿贼不力,要被开刀问斩,因为杨嗣昌的辞职要代父受罪,崇祯皇帝立马改变了主意,不但不杀杨鹤了,反而百般安慰杨嗣昌,要他好好干,千万不要辞职。“得卿,相见恨晚!”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可见一斑。
现在杨嗣昌的政敌少了一个卢象升,主和派明显占了上风,去年鞑子们撤退以后,主和派更加振振有词。
主和派主要是对大清也就是对鞑子主张妥协求和,而对农民军,也就是所谓的流贼血腥镇压。他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荡寇。而且他这三点,有先后顺序,以前两条为最。
崇祯皇帝如获至宝,一一答应。在这种思潮的操纵下,崇祯皇帝竟然颁下诏旨,扩充兵马十几万,但是国库亏空,国家现有的军队粮饷都发不下来,再扩充十几万,没有钱粮怎么养兵崇祯皇帝只好向老百姓摊派,开始增加练饷和剿饷。
在这种情况下,还向农民增加赋税,崇祯皇帝这一策略,无异于作死之举。
把皇上忽悠的接受了自己的策略,杨嗣昌当然高兴,接下来开始进行他的第二步计划,那就是全力剿贼。
为了剿贼,他和总理五省军务的熊文灿研究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所谓的四正,即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地巡抚分剿而专防。六隅即延绥,山东,山西,江南,江西,四川,六地巡抚分防而协剿。
这道奏折呈上去之后,崇祯皇帝更加赞许,立即责令实施。
杨嗣昌就开始调兵遣将,把陕西总督孙传庭调来,把三边总督洪承畴也调来,左良玉,高杰,贺人龙,曹变蛟,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全部率部随军出征,另外还把山东总兵刘泽清调往河南。
总之这一番调动,把京畿周围的精兵强将全都调到了山西,河南,湖广江淮等地,张网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去了。
这才造成了京畿一带的空虚,正好这个时候,皇太极御驾亲征。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落到崇祯的龙书案上,可是天朝大国竟然无兵可派,勤王圣旨下去了好多天,响应的很是寥寥,来勤王的兵马还没有死走逃亡的多。
崇祯皇帝拍案大怒,文武百官面如死灰,都认为杨嗣昌更是难辞其咎,他身为兵部尚书,不得不说话了。
杨嗣昌心里话我的陛下,这有何难呢我们既然采取的是对鞑子和而不战,攘外必先安内嘛。现在到了事头上,就按这个策略办就行了,有什么可着急的呢派人跟鞑子谈判,给他们一些好处,要地盘给地盘,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要牲口给牲口,要人给人。总而言之,满足他们,只要他们退兵就行。
但是杨世昌话到嘴边不敢说了,因为他知道眼前这个崇祯皇帝最不好伺候。脾气大,变化快,刚愎自用喜怒无常,还有点儿死要面子活受罪。
派人跟达子谈判求和之事,绝不能出于自己的口中。否则鞑子退去之后,他要是觉得这趟买卖亏了,秋后找人算账,这件事必须得按到自己头上,那自己有八个脑袋也不够他砍的。
因此杨嗣昌又把话给憋回去了。
“尔等都哑巴了不成食君禄,报君恩,你们拿着朕的俸禄,却不替朕分忧解难,国难当头,你们都在这里耍肉头阵,是何道理”
崇祯皇帝指着下面的臣工,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严厉切责,就差没有骂娘了。
但是无论崇祯皇帝如何发脾气,这种场合,其他人根本不会说话。且不说这些文武大臣都是官场老油条,调兵遣将,御敌国门之外,这是兵部的事情,兵部尚书杨嗣昌,他又是内阁首辅,有他和皇上在,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多插嘴,就连专爱挑毛病的御史言官和东林党官员也明哲保身三缄其口。
崇祯皇上最后目光落到杨嗣昌的身上,心里话这件事你不说,朕非得让你说出来不可,你们一心主张跟鞑子求和,朕身为一国之君,天子守国门,跟鞑子求和之事,断然不能出自朕之口,否则朕的颜面何在天朝大国的威严何在
“杨爱卿”
“臣在。”
杨嗣昌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赶紧出班跪爬半步,答应着往上叩头。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