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御宅屋自由的小说阅读网,欢迎亲们访问!
章节报错 | 加入书签 | 手机阅读
御宅屋->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我是袁术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
- 不要以为古代人很傻。恰恰相反,他们聪明的很,只不过是受到了眼界和时代的限制了而已。
这个时代不推举有执政能力的人而推举孝廉是有道理的。
无论是举孝廉的察举制还是科举制,其实都是为了国家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洗脑。
细想想,举孝廉举的是什么举的是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
你要想当官,你就得清楚并且做到这四个字。只要你做到这四个字,那么事情就好办了。不管你的管理能力如何,起码保证你的思想是正确的,能够服从中央的管理,那就足够了。
统治者并不关心下面的百姓会如何,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地位。这些被儒家思想洗脑过的官员不管怎么说,造反的可能性都会很低。
只要不造反,脑子没毛病,在地方上任你折腾。只要不闹出什么民怨沸腾、百姓起义之类的,中央根本不会管你。
因为大汉太大了,想要不分裂,就得保证思想的统一以及手底下的人听话。而举孝廉这个制度出色的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使得各地的官员服服帖帖,而且使得大汉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刘备能发家不就靠的是这个吗整个天下,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知道汉室是正统,都知道什么是忠义。
发明举孝廉这一方法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统一思想,而并非发展国力之类的。
因而这个制度其实在这个时代是十分出色的。形成了十分高尚的社会风气。无数士子乃至百姓都极为重视忠孝仁义,各种义士、孝子和忠臣层出不穷。
而招贤令的出现,是因为乱世之中,想要夺得天下,缺乏真正有用的人才。
但和以稳妥为主的守天下不同,打天下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守天下是因为认为周围没有有威胁的对手了,自己只要保住这一切就够了。进不进步的无所谓,反正已经独孤求败了。
这就好比考试,你只要能够在所有人中拿到第一就可以了。再多还有意义吗
当你发现你有基础,不学都能考七八十分,而其他所有人统统不到四十分。那么你就基本没有再学下去的兴趣了,因为累人不说,还没有意义。
没有危机感,怎么会进步
现在袁术穿越过来可知道什么叫做危机感。
大汉现在能拿八十分,但还有三个能拿七十多分甚至八十分的在西边蹲着呢。
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大汉的实力恐怕连七十分都快没了。
乱世之中,各诸侯追求的是一统天下。因而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招贤令就应运而出。
至于后来的科举,则是隋炀帝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垄断,为了培养和启用寒门而开创的。
其实科举这个东西也很有意思。和包容万物的儒家差不多,科举也是一个包容了举孝廉和招贤令的政策。
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就可以多出一些时政的问题。举出来一群能吏,来治理国家、发展国力。
而等到国家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出一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之类的,举出来一些思想正确的无能之辈,稳定国家。
毕竟在交通、交流不便的古代,要想管理一个偏远的地方,派一个思想正确、能力不足的一把手是最稳妥的。
思想正确保证他不会轻易的反叛和作乱。而能力不足,则保证他就是反叛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愚民政策。明清两朝不就最擅长这一招嘛!用八股取士来愚官,培养出一群忠心的奴仆来巩固皇权。丝毫不在乎这束缚了士子们的思想,而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仔细想想,让一群只懂得应试做题、攻读经书的腐儒来管理地方合适吗就是他做题做得再好,也只能证明他看经书看得不错,根本看不出实际的执政能力。
所以说不要认为科举就真的那么光鲜亮丽。除了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从本质上来说,他就是把举孝廉和招贤令结合起来,然后蒙上了一层更加好看的外皮罢了。
真正能够做到唯才是举的还真不多。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科举的细分。
比如说清朝,满人和汉人分开来进行科举,百姓和官员分开来进行科举等。
为什么因为满人比看书比不过汉人,官员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更大的机会。
察举制和科举制本质上都是为了稳固统治,猫腻都不少。不过后者有利于统治者和寒门子弟,也更加成熟而已。
儒家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正统思想就是因为包容万物。诸子百家你都